close

   
   有一次,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,邊喘氣邊興奮地說:「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......」 「等一下!」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,「你告訴我的話,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 
?」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,不解地搖了搖頭。  
  蘇格拉底繼續說:「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,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!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,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?」 
 「我是從街上聽來的,大家都這麼說,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」 
 「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,如果不是真的,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,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?」 
「不,正好相反。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。 
 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:「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,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,是重要的嗎?」 
  「並不是很重要......」 
  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:「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,又不是出自善意,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,你又何必說呢?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。」 
  蘇格拉底曾說:「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? 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,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,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。」 因此,他訂出了說話前的三個篩子,不做始作俑者,當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。 
  流言比劍可怕,可以傷害一個人於無形,道聽塗說的人,等於是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。 
  說話反應一個人的智慧,謹言慎行,言之有物是說話智慧的最高準則,會讓你一生都受用無窮。 
最近在經濟日報看到一篇由鄭丹瑞寫的文章,值得分享
急事,慢慢的說; 
大事,清楚的說; 
小事,幽默的說; 
沒把握的事,謹慎的說; 
沒發生的事,不要胡說; 
做不到的事,別亂說; 
傷害人的事,不能說; 
討厭的事,對事不對人的說; 
開心的事,看場合說; 
傷心的事,不要見人就說; 
別人的事,小心的說; 
自己的事,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; 
現在的事,做了再說; 
未來的事,未來再說。 
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口德與己 
責人不必苛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肚量與己 
才能不必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內涵與己 
鋒芒不必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深歛與己 
有功不必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謙讓與己 
得理不必搶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寬和與己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蘇格拉底是誰?
 古代,世界上有兩個偉大的教育家,在中國是孔子,在希臘是蘇格拉底(Socrates),兩人至今尚為世人稱頌不已。
   有人說,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,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,將他的學生柏拉圖(Plato)比做希臘的孟子。因為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,蘇氏和孔子確有多少類似之處。第一、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。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(我國周元王七年),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,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,孔子享年七十三歲,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(即西元前四七九年);蘇氏於西元前三九九年(我國周安王三年),七十歲的時候被迫服毒而死。第二、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。我國的孔子名丘,因為他生來就有一個高聳突出的前額而得名,這一個不大相稱的面龐,談不上英俊和瀟灑;至於蘇格拉底的相貌,可能比孔子更醜。據威爾杜蘭在其所著「西洋哲學史話」(The Story of Philosophy)裏的記載,說他有光禿的頭,大大的圓臉,深陷的眼眶,寬闊而朝天的鼻子,活像一個挑夫;(註一)。有的書上更說他有一個便便的大腹,如此這般的一幅古怪相,再配上蹣跚的腳步,自然是夠難看的了。第三、他們生的時代也很相似。孔子適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時代,五霸跋扈,諸侯兼併,動亂頻仍,民不聊生,他寢不安蓆,栖栖遑遑,周遊列國,思所以行其道。蘇格拉底出生在雅典,當時的希臘半島,也是城邦(City-States)紛立的時代,較強的是雅典和斯巴達,如果沒有外侮的入侵,各城邦間的紛爭總是繼續不斷。第四、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。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,和正人心闢邪說的毅力,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。蘇格拉底在世時,經常批評政治,攻擊詭辯學派,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,同樣深為世人所景仰。孔子的「學不厭,教不倦」的精神,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,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楷爾文健康新生活 的頭像
    楷爾文健康新生活

    楷爾文的健康新生活

    楷爾文健康新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